巨资打造,亮瞎眼的元宇宙综艺《Alter Ego》,为何口碑崩了?
2021-10-08 15:23:54 评论 全民
按下按钮,短短数秒后,一名真人便化身为虚拟歌手,在现实的综艺舞台中唱起了歌、跳起了舞。
9月22日,美国FOX(21世纪福克斯)推出的以虚拟化身为特色的歌唱综艺《Alter Ego》首播后,以上这幕“变身”的戏码就立刻吸引了大量观众的讨论。
翻译:这感觉像是《黑镜》
翻译:所以苹果和Facebook联合起来做了个TV,让社会开始适应元宇宙
虚拟形象登台献唱,真实选手退居幕后,现场评委实时点评,舞台内容和形式在经过现场的特效师精心调配后,呈现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综艺的模样。
不管如何,一个事实是:通过后台的动捕、AR/VR等技术,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认知正在发生改变,只不过有时候这种认知改变并非都是正向的。
虚拟走进现实,开启元宇宙综艺
相比起传统的综艺节目,《Alter Ego》最大的不同,来自于其虚拟人物,以及其所延展的艺术表现形式。
在首期节目中,FOX一共邀请了20位选手参与,年龄跨度从17岁到60岁。从效果来看,虚拟人物立体化呈现在评委面前,除了明显区别于现实的画风和外观外,与真人选手几乎无异。
以其中一位选手杰克·汤姆森所扮演的“北斗斯科特”为例。北斗斯科特让人惊讶的地方并不在他的充满质感的歌声,反而在其动捕的精细度上。
在节目中,北斗斯科特演唱前的挠头发动作让评委及观众非常震惊,原因在于这个动作一方面是实时演出,对延迟有着较高的要求;另一方面,像是虚拟人的头发飘动等精细的细节也被最大程度捕捉和还原。
除了头发外,在一些微表情和动作上,虚拟人依旧很好地表现了出来,比如当评委作出较为严厉的评价时,虚拟人会跟随真人的表情变化而有对应的呈现,甚至包括落泪。结合上真人选手的人设和虚拟角色迥异的外形,整个表演新鲜感拉满。
但要说最新奇的,则是虚拟角色在表演形式上的独特呈现。
由于有动捕、AR/VR以及特效技术的加持,虚拟人还能实现一些真人选手做不出,而虚拟人能做的神奇操作,比如让角色手臂上的花纹像水一样持续流动,又或者在交流过程中从胸口发射小爱心。
而在表演过程中,虚拟角色的表现形式也比真人丰富许多,像是一些角色在表演过程中能实现腾空而起的效果,或者在舞台中溅起绚烂的星光和点点涟漪等等。这些惊艳的舞台效果的加入,可以说极大延展了综艺的表现形式。
值得一提的是,根据虚拟角色形象的不同,其身上的“技能特效”也会有所不同,可能上一个角色是放爱心,下一个就是对评委和观众眼神放电,但所有的技能特效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,那就是增加与评委、观众交互的趣味性和表现力。
做到这种程度其实花费了团队不少心思。
据《滚石杂志(Rolling Stone)》介绍,为了完成这档节目,制作组不仅运用14台摄像机进行拍摄,其中有八台具备摄像追踪技术,还在摄影棚顶部布置了数不清且短间距的红外线标记,用以高精度、低延迟地对角色进行追踪定位。
另外,虚拟人物的身高、瞳色,人物特效等数据,以及动捕数据、光照数据也会被传输到后台的处理器中,结合摄像机的画面通过Unreal引擎进行实时渲染。
一系列繁杂的工作下,原本预计3周内拍完的节目却最终花了6个月,而Fox团队对技术层面的研发,包括图像、特效技术的组合等,更是花了超过1年的时间,才有了上述的成果。
FOX方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虚拟人的登场打破了外貌、身材,甚至性别的限制,有了这层外壳,人人都可以躲在虚拟人后面尽情释放自己的才华。借助这种艺术表现形式,选手可以避免焦虑,也不需要太看重自己的外貌。”
尽管制作这档节目花费了FOX不少的力气,但有时候结果并不一定与付出相匹配——意想不到的情况还是发生了。
收视率暴跌,元宇宙综艺的谎言
目前来看,《Alter Ego》已经开播了两集,但这档号称“打破现实与虚拟界限”的新颖节目,却并没有获得大多数人想象当中的好评。
公开数据显示,《Alter Ego》首播只赢得293万观众,收视率仅为0.65,而Fox同天播放的《蒙面歌王》第6季首秀收视率达到1.11。在YouTube上,节目更是惨不忍睹,一周时间仅有4万左右的观看量。
在播放完第二集后,相比起文章开头的新鲜感,现在的观众似乎更热衷于将精力放在对节目的批判上。在IMDb上,《Alter Ego》评分仅为3.1分,评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节目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酷,不少媒体更是对此开启了讽刺模式。
美国文娱杂志《Variety》评价道,“鼓舞人心的参赛选手展示了他们的内心,尽管他们显然并不想这样。这个节目实在令人想到早些时候的《美国偶像》,并且在此基础上没有带来任何新鲜的东西。”
英国《卫报》的评价则更狠:如果说《美国偶像》宗旨是“我们来告诉你,你是否是个好歌手”,那么《好声音》宗旨就是,“我们来告诉你,你是否是个好歌手,但我们不看脸”,而到了《蒙面歌手》,宗旨就变成了“我们不在乎你是否是个好歌手,因为你有点名气,且穿得怪里怪气。”
但显然,进步并非都是好事。现在唱歌比赛演变成了《Alter Ego》的形式。这个节目不论是概念还是执行上都是绝对的噩梦,它应该被埋在混凝土里,然后藏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最底处。我保证在之后的几十年内人们还会谈及这个节目,因为这节目应该在半个世纪以内都是全人类的悲剧,人们都会一直疑问——这坨东西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?
是什么引发了元宇宙的第一场雪崩?
《Alter Ego》的拍摄耗时半年,为此FOX还特意学习了一年的技术,为何呈现出的结果会让观众集体炸锅?在GameLook看来,原因有两个:一是过时的角色模型,二是缺乏互动性。
虽然该节目的表演是以实时渲染的方式呈现,但实际上,现场的观众和评委依然无法直接看到虚拟人物,而是需要借助现场一块大屏幕才得以观察。而到了点评环节,评委和主持人更是要隔空表演,现场观众也要假装看见。如此一来,原本主打感情向、宣称为了让社恐人群也有发声机会的《Alter Ego》,反而多了一层违和感,少了一丝真实感。
更糟糕的是,这些虚拟形象的建模水平着实有种让人回到PS2时代的感觉。
对此,《卫报》评价其为“丑得令人绝望”,并称“在某个平行世界里,《Alter Ego》中的人物将是美丽的、生动且写实的CGI人物,让表演的欣赏性和戏剧性能达到另一个高度。但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,看《Alter Ego》就是在看一排像PS2里眼神无光,摇摇晃晃的NPC唱着过去15年里最容易被忘掉的歌曲。”
从时间上来看,FOX并不是第一家想到做虚拟人物综艺的公司,其实早在去年10月,爱奇艺就上线了一档虚拟人物才艺竞演节目《跨次元新星》。从选男团、女团到选“纸片团”,爱奇艺可谓又一次开创了将虚拟人物融入大型综艺内容的先河。
但可惜的是,同样是由于建模拉跨的原因,这档节目也遭到了不少观众的抨击。在知乎上,有网友称节目公布的原画与实际建模差别太大,这样的建模完全唤醒不起情感共鸣,不仅吸引不到二次元核心群体,更是连三次元群体也难以把握。
那吐槽了这么多,有没有正面的例子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
在今年的英伟达产品发布会上,CEO老黄(黄仁勋)就借助超写实数字人成功把全球玩家都戏耍了一遍。等一个月后英伟达主动公布真相后,玩家不但没有生气,反而纷纷对此拍手称赞。不难发现,只有让虚拟人物的建模更精细、更符合现代审美,才能真正融入现实与玩家共鸣。
建模合格仅仅只是第一步,作为一档节目,互动性才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。正如上文所言,观众之所以认为《Alter Ego》违和,很大原因在于那些刻意的表演让观众产生了互动性不足的感受。
而在另一档同样以虚拟人物为核心的真人秀节目——《Rival Peak》中,即便该节目的建模稍显不足,但极强的互动性却让其斩获了“60万人同时参与”的壮举。
该节目的做法是,一个雪山地区放置12名AI参赛者,在那里他们必须通过团结协作解决所遇到的谜题才能生存到最后。节目采取了7×24小时的不间断直播方式,在完整的12周时间内,观众可以通过专用的交互式实时视频流,观察、帮助或阻碍一个或多个AI参赛者,并产生积分。
通过对比角色积分的多少,节目将每周淘汰一名参赛者。用户可以随时切换不同角色的视角,观看特定角色目前的状态和活动。也就是说,角色的行动、去留完全取决于观众的行为,这种类似玩游戏的互动性,也让节目一炮而红。
截至第一季结束,节目的播放时长已经超过了1亿分钟。而在最初的六周内,节目的观看时长也超过3000万分钟,最高有60万人围观AI人物的所作所为,玩家在直播中所产生的积分已经超过了4亿。
观察近年来虚拟人物的发展,互动性已经成为该行业的风向标,无论是哪一个入局者,大多数公司都开始往更具互动性的方向进军。像字节旗下的A-Soul女团就不仅开设了直播,还同时涉足演唱会、社区等,旨在用先进的技术加强角色与人和现实的连接。
在元宇宙语境下,虚拟人物已然进入了新的篇章,让虚拟人物与真人产生互动,才是真正打破虚拟和现实界限的关键。因此,无论虚拟人物是由一群人所控制,还是由个人所扮演,其本质是作为观众的个人通过与虚拟人物的互动,寻找到一种集体认同感。
在这个过程中,尤其是在全息投影仍未普遍商用的当下,如何强化这种集体认同,并避免产生违和感的操作,比如《Alter Ego》中舞台空空如也、主持人虚空对话的状况,应成为下一阶段厂商着重考虑的事。
在技术研究不断进步、社会群体认知加深、社会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下,元宇宙仍将继续站在风口之上。而作为领路人的虚拟人物,也将成为入局者打开元宇宙大门的第一把钥匙。只是下一步该怎么走,或许还需要更加慎重。
VIA:http://www.gamelook.com.cn/2021/10/456313
网友评论